泥鳅养殖--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
泥鳅被誉为“水中人参”,其味道鲜美,肉质细嫩,营养丰富。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,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。
因其适应性强、疾病少、成活率高,且繁殖力强、运输方便、饵料易得,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。
捕捞泥鳅,通常采用冲水、诱捕、干塘等方法进行。 冲水法: 将捕捞工具放在进水口,然后放水进池。泥鳅受流水刺激,逆水上游,群集于进水口附近。此时将预先设好的网具拉起,便可将泥鳅捕获。 诱捕法: 把煮熟的牛、羊骨头或炒制的米糠、麦麸等诱饵放在网具或鱼笼中,用其香味引来泥鳅。 干塘法: 冬季,水温降至15℃-12℃时,泥鳅就会钻入池塘底泥中,只能干塘捕捉。先把水排干,将池塘、稻田划成若干块,中间挖排水沟,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,便于捕捉。 泥鳅多为鲜活销售,如运输不当易导致死亡,造成损失。可用竹箩运输,每只竹箩装泥鳅25公斤,装运时在竹箩底部铺上塑料薄膜,加水2-2.5公斤,然后放入活泥鳅;运输途中,每隔1.5小时加1次水,可确保泥鳅鲜活
市场前景
2000年至今,小泥鳅连续10多年走俏市场。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为25万~30万吨,但市场只能供应8万~10万吨,缺口很大,价格连年攀升,近年升至每公斤18~28元。国际市场对我国泥鳅需求量逐年增加,尤其是日本、韩国需求量较大,港澳台市场也频频向内地要货。
养殖专家介绍,泥鳅适应能力强,各种淡水水域均能养殖,养殖效益高。因为水资源污染、大量捕捉等原因,目前我国野生泥鳅产量逐年下降,而国内外市场需求又逐年上升,为人工养泥鳅创造了很大的商机。泥鳅养殖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很好的途径。
行家建议
1、土地养殖 农户养泥鳅,建议以土池养殖为好,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成本,而且因为土池环境接近泥鳅的自然生长环境,养出的泥鳅与野生泥鳅接近,品质好,经济效益高。占地面积2亩土池,建议建成30米宽,40~45米长的长方形,便于管理,水深60厘米左右。
2、套混养殖 如果利用面积在5亩以上的池塘养殖泥鳅,建议采用立体养殖或者网箱养殖,在池塘中套养、混养鲑鱼、草鱼、鲫鱼、鲢鱼等,增加水体利用率,提高单位面积产量,增加整体效益。而且采用网箱养殖泥鳅,管理较为方便。
3、保持水质 注意保持水质的肥、活、嫩、爽,每天午后和晚上保持少量微流水,阴雨天易缺氧,要及时换水,防止泛塘。
4、蝇蛆养殖 培育活性蝇蛆作饵料喂养泥鳅,是的养殖方法,不但可减少30%的饲料成本,而且泥鳅生长快,病害少,品质好,经济效益高。养殖2亩池泥鳅,投资500~600元繁殖蝇蛆,即可满足泥鳅生长所需。
5、布网防逃 为防治泥鳅钻洞逃走,土池四周布网,池底土下40厘米,水面上40厘米。
风险提示
1、市场风险 虽然目前泥鳅市场需求量很大,价格一直攀升,但对于农民个人来讲,同样存在市场风险。特别是初次养殖,养殖规模又小的,市场风险相对要大一些。建议积极向大户和养殖基地靠拢,及时了解市场信息,掌握合适的时机,方便时“搭车”销售。
2、技术风险 泥鳅养殖,主要风险在技术,如果喂养、防病治病等技术不过关,会导致养殖失败。因此,在实施养殖之前,能学习相关技术,然后少量试养,待充分掌握技术之后,再大规模工厂化养殖。
产品销售
1、如果养殖规模不大,农户可自己到水产批发市场销售。也可以直接送货给零售市场的水产摊主。
2、可以委托水产经纪人销售或者依托大的养殖基地回收。
3、目前国内泥鳅出口量很大,主要出口到韩国和日本,连云港是江苏省主要的泥鳅集散地之一。养殖规模较大的农户可依托出口企业,将产品出口国外,利润会高的多。